从小到大,只要提及端午节,我们必定会联想到赛龙舟、吃粽子,这两个主要习俗。但对于其他国家来说,端午节习俗可不止如此。下面就来盘点其他其他国家是如何庆祝端午节。
1. 中国
中国端午节,别名龙舟节、屈原节、浴兰节等等,其起源有着众多的说法,但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典故。中国政府于2009年成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(UNESCO)将端午节申报且被列为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其主要习俗包括赛龙舟和包粽子(北方粽子多为甜味,南方粽子多为咸味)。除此之外,自古以来,每逢端午节气温上升,容易引发疾病,在门口挂艾草和菖蒲以驱虫且净化空气已形成其中的习俗。其他的流传下来的习俗也包括饮雄黄酒,还有佩戴能够驱邪避瘟的香囊和五彩绳等。


2. 越南
越南端午节,又称杀虫节、正阳节等和中国端午节大有雷同,当地人相信端午节吃粽子可祈求五谷丰登,风调雨顺;挂艾草或香包除了驱虫避瘟,也能使阴阳平衡。因为端午节位于年中,刚好是换季的时候且容易出疫,因此当地人为此准备糯米酒以及其他酸果。民间认为糯米搭配上酒,以及酸果可达到除病杀虫的效果。此外,父母也会为孩子准备五彩绳,祈求孩子平安健康长大。此五彩绳不可随意弄断或丢弃,只能在夏季时的第一场大雨或是第一次洗澡时,方能拆下丢进河里,寓意着冲走瘟疫疾病,孩子健康长大。除此之外,对于越南人来说,端午节亦是非常重大的日子 – 妪姬国母忌日。每当这个时候当地人就会互相传颂“每逢五月端阳节,知恩越裳国母功。”

3. 韩国
说起韩国的端午节,必定得说说江陵端午祭。江陵端午祭的习俗是其中韩国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一个大节日。韩国在2005年成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(UNESCO)申报将江陵端午祭纳为韩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,并在2008年正式列入名单中。据资料显示,此端午祭始于高丽时期(918年 – 1392年),主要是当地居民祈求丰收安康的节日。一般上,江陵端午祭会在农历4月5日开始酿酒献酒神以及各种祭祀活动,一直到农历5月7日送神才结束。在长达20多天的端午祭里,民间也会形成一个大市集,除了祭祀活动以外,还有售卖当地手工艺品以及表演和比赛,如官奴假面舞剧,摔跤,跆拳道比赛,荡秋千等等。在韩国没有吃粽子的习惯,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糯米和艾草的搭配做成的艾子糕。另外,江陵端午祭是融合了萨满教,佛教与儒教等,因而也能感受到浓浓的民俗特色与地方色彩。

4. 日本
日本端午节是在平安时代(794年-1185年)后,从中国传入日本。虽然同样是端午节,但日本在明治维新废除农历并改用新历,就是我们所谓的阳历,便把端午节定为新历5月5日。另外,端午节在日本也被称为菖蒲节,之后因为菖蒲(Shobu)谐音尚武,再加上后来镰仓到江户时代着重于武士和男孩,因而被认为是为男孩祈福的节日,俗称男孩节。当天,民众会竖起带有鱼跃龙门概念和长寿的鲤鱼旗,摆上五月人形(兜,弓,盔等的武士装备),吃粽子以及带有传宗接代子孙繁荣的柏叶饼,泡菖蒲汤(澡)等,皆是祈求家里的男孩安康且茁壮成长,有望子成龙之意。如今,此节日已经不局限于男孩,日本政府也在1948年正式将其规定为日本儿童节。


虽都同为端午节,但在不同国家文化的渲染,成就了一个个独特且蕴含着当地色彩的端午节。有机会的话,不妨可到这些国家一睹以及感受当地欢庆节日的热闹氛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