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撰文|Nina you 攝影|Jocelyne Lin 圖片提供|san galerie】
在靜謐的潮州街中,低調卻散發出獨特氣質的白色建築,沒有招牌、沒有門牌,就是這樣靜靜地坐落於巷弄街景裡。玻璃門隱隱透露出裡頭空間的沉穩,是藝廊空間—san galerie。
從經驗延伸,打造新空間概念
師大夜市商圈旁的泰順街中,小小甜點店「WAN」—主理人聿文,原先會在那個空間辦展覽,但過了一段時間後覺得那邊空間較小,辦展上較有限制。某天與合夥人經過潮州街時,發現了現在這個空間,想像了這裡的可能性後,又找了第三名合夥人Anny一同打造了藝廊空間san galerie。
整體藝廊定調偏向「生活感」,受訪時愉快地和我們說,希望和大家分享的創作可以是看起來就像人們生活中的藝術品,比較年輕一代的人們可以接受得起的生活藝術範圍。不單單只是單純生活感,更希望介於生活與藝術之間。
簡單卻維持最高質感,空間隨不同藝術流動
三層樓空間的san galerie,牆壁、天花板幾乎都漆上了白色,地板和樓梯塗上水泥,營造出整體空間的重點—留白。每一檔展覽的特性都不同,留白最大的優點在於變化靈活度高,他們不規劃太多陳櫃或傢俱,讓裝潢上保留最簡易的樣子。
從門口進來的一樓,沒有太多採光,只用了投射燈打在牆上或作品上,呈現比較沉穩、安靜的氛圍。走上二樓,強烈的生活感進入感官,主要以情境設計環境,更讓來的人能夠知道這些器物在生活裡的樣貌能夠是什麼樣子。
其中,讓空間增添特別性的便是三樓夾層,原先怕壓迫到二樓空間,曾猶豫是否拆除,卻在整體空間漆白後,發現它變成了有趣的特色。走上三樓,能從不同角度看見二樓樣貌,感受光線從天窗灑下,讓藝廊氣質跳脫制式形象。
曾在日本進修的聿文,和我們分享在日本有許多藝廊都是更活潑的,以不同形式的空間去辦展覽,有在寺廟的、公寓裡頭的,日本對於藝廊的空間概念並沒有太限制,並不只是普遍大家想到「藝廊」時,只是那樣像長廊或方形的展覽空間,受日本影響,聿文對藝廊沒有那樣的概念過。
san galerie的門口就是個不過大的玻璃門,Anny也說曾經擔心門太小,是不是會擔心流失些想進來的人,但發現這樣反而會讓人更好奇這個空間。隨著季節、天氣去改變營業時間或狀態,Anny也和我們分享,如果當期展的物件在傍晚時,光透進來的效果會讓物件更美或效果更好,那麼開放時間就會往後調整;相反的,如果今天天氣不好,整體空間的明亮度無法突出那時的物件,開放時間就會提早結束。依照能給物件最好的時空是san galerie自由又迷人之處。
天窗外的驚喜,增添藝廊生命力
最特別的是屋內開了兩個天窗,一大一小,大片的天窗大大地增加空間通透感,天氣好時二樓能享受大量自然光,下雨天也能看見流水沿著斜屋頂滑下來。不會有雨天的陰暗感,反而帶更多舒適寧靜,感受建築物的流動。
往三樓時有個小天窗,原先Anny只是想著如果邊被陽光照射著走上三樓,感覺會很舒服,讓人感受從一樓走到三樓,越來越明亮的空間中心境轉換。沒想到一開窗後,發現外頭有一棵樹,如同等待著他們開窗、被看見似的,又驚喜又剛好。
在這樣的空間,san galerie在未來會帶給人們更多器與物的美,讓器物更進入日常,邀請大家一同慢慢感受他們的變化。
上設計王看更多資訊